重新访问即刻 App 两周后的使用体验总结

长久未登录即刻 App,最近的重新使用带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所以特意写了一篇简短的体验总结。

大约 1400 多天前注册 即刻 App 账号,那时看来即刻只是又一个略显小清新的信息流+社交 App(但不太相信能够真的遇到有趣的人,最多是看看运营号而已),后来也一直没怎么登录,完全错过 2019 年七月的关停风波,后来稍微听说了一下 2020 年的回归事件,但没有进一步关注。

到了 2022 年底,因为个人工作选择,越来越接近自由职业者身份,感觉迫切需要多结识一些有共同兴趣的朋友,并且希望以弱连接为主(强连接是指家人 / 同事 / 经常见面吃饭的熟人;弱连接是指一个月里偶尔会在线互动一下,聊之前完全不确定对方近况如何),于是重新登录了即刻 App 并密集地与陌生网友互动,这时才发现即刻用户社区还是很有意思的,甚至还开始主动向朋友们推荐即刻。最近的一次推荐时总结了一些即刻社区的特点,单纯个人感觉,并没有任何统计数字支持:

“可见范围比微信朋友圈广,热搜的干扰小,卷的程度比小红书低。我也是最近才重新打开看,不知道再过一个月会有什么感触...”

实际上,还有一些比较私人体验没有包含在上面的介绍里。过去两周我个人的即刻之旅堪称完美开局:重新发现了多年前(2018)因误会未能深入交流的微信群友;公开表达了自己的长期愿景并获得一些即友的支持;和多位即友一起带动 PKM 工具 / 第二大脑 / 数字花园相关的话题讨论;和一位喜爱古典音乐的即刻网友交流,激发热情,成功地把头脑中一段古典音乐的旋律(原专辑磁带搞丢了,30 年来一直未能想起专辑的名字,忘记了几乎所有曲目名字)转换为虚拟电子琴演奏片段,并发在相关的兴趣圈子里询问... 还意外得到即友的认可——“很高兴认识一位和自己一样兴趣导向的朋友”——而这也正是我在互联网上“生活”多年以来最看重的一点:基于真实兴趣的相对纯粹的社交连接。

另一方面,我也明白任何一个网上社交平台都不可能脱离参与者个人思想、情绪、公共表达能力和行为模式的因素,仅凭平台本身的功能和交互体验轻而易举地促成真实的兴趣社交。我想说的是,在即刻 App 中流量明星 / 短视频 / 热门内容 / 广告推荐等信息的占比似乎比我体验过的其它平台小得多,一句话总结就是"不打扰用户的真实兴趣交流,显得很克制",让我相信这是一个比微信朋友圈可见范围更广的兴趣社交圈,值得多参与互动(当然我并不会因此忘记豆瓣)。

最后,我想说感谢即刻 App 随机赠送的新年礼物(一个月的即刻会员),我借助会员功能创建了个人黄页 jike.city/pimgeek ,添加了个人网站信息,后面会把知乎的 ID 也加进去。如果没有之前的一些真实社交体验,我可能并不会感觉这是一个意外惊喜,也不会认真考虑未来的续费计划。

PS:希望知乎也能更加重视真实的兴趣社交,让这个曾经以认真 / 较真为主题的知识社交平台更多地展现 2013 年之前的那种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