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实现了 11 年前构思的个人笔记工作流程

最近几天,我成功走通了一套个人笔记工作流程。

虽然其背后的思考模型早在 2013 年 12 月前后就已形成雏形,但直到最近我才找到简单易行的工具和操作方法实现它。

今天,我想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大家 😄

有人可能会疑惑: 直接介绍工作流程就好,为什么要扯上 11 年前的想法呢? 这是因为我有一个基本假设,只有当你的实际需求和我非常接近时,我才容易传递有价值的信息给你。即使我的表达不够清晰,用词不够规范,你也能凭直觉猜到背后的意思。

能否简单概括此工作流程?

简单说,这个工作流程主要面向自由学习者,探索发现爱好者,数字档案资料管理者和网络编辑出版人士,它力求用少而直观的操作捕捉日常想法及其上下文,形成颗粒感明显且易于导航的笔记与相关素材库存,并用可视化手段把它们陈列在屏幕上,以便提高学习、复习、创作和资料管理效率

用 Obsidian Canvas 呈现目标框架 用 Obsidian Canvas 呈现目标框架

需要说明的是,我并未做过市场调查,只是在反复观察自己的行为、兴趣和思维模式后总结出我的个人爱好特征,并且推断有一些与我爱好相似的人。把这个工作流程公开分享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收集反馈,进而验证我的想法。

如何判断不同人的需求是否相似?

我很难提前预判你的需求,因为不同人的需求很可能千差万别。但我相信可以做事后验证: 即我先把自己的需求概括成一些问题,然后由你来评估对这些问题是否感兴趣,有没有提出过类似的问题等等。

2013 年 12 月,我开始构思一种被称为目标逐层分解框架的思考模型,这个模型源于一系列前后相关的问题 (有时可能是不断追问):

  • 头脑中刚刚冒出一个想法,我是怎么想到它的?
  • 我刚才本来想做什么? 现在好像换成另一件事了,是什么导致了变化?
  • 我迄今为止的个人发展目标或兴趣方向是早就确定的,还是在生活中逐步选择形成的?
  • 人们是否有可能主要凭借对自己的感官体验、思维过程以及记忆内容的观察、反思和分析,逐步弄清楚“自我意识”是如何产生的?

盗梦空间: 无穷延伸的镜像 盗梦空间: 无穷延伸的镜像

像这样的问题还可以列出很多,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会随着数量增多而变复杂。为了更方便地记录这种提问 + 不断追问的过程,并在未来有必要时把思考成果分享给别人,我感觉需要一种稳定、安全、符合直觉的记录与整理笔记的工作流程

我的构想: 一种可视化的目标分解方法

从上面 4 个典型问题出发,结合个人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做一番归纳总结,可以得出一些有趣的推断:

  • ❶ 一个事件/问题和另一个事件/问题经常是环环相扣的,它们会形成一条事件/问题的串联
  • ❷ 目标有大有小,有长期/中期/短期之分,还有可能是层层嵌套的
  • ❸ 目标和问题之间似乎存在某种相关性,比如: 为了借助行动达到目标,可能会提出如何做的问题,而一旦想到如何做,距离达成目标也就更近了
  • ❹ 为了达成目标,可以从终点折返估测必要条件,也可以从起点出发考虑立刻能做的事情
  • ❺ 达成目标的路径很可能不止一条,但在不同的路径上可能会重复用到一些如何做的经验

我基于上述这些推断,在草稿纸上反复涂鸦,逐渐发现了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我可以用它来描述目标、实现路径和待解决问题之间的关系。

目标框架的核心要素 目标框架的核心要素

以上就是目标逐层分解框架思考模型的大概构思过程 (下文简称目标框架)。在构想出此模型的头几天里,我非常兴奋,甚至希望在日常工作中用它来分拆目标提高效率,但后来我逐渐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一句话概括: 从抽象的思考模型到交互体验顺畅的笔记工作流程 + 配套工具集合,中间有很长的路要走。

思考模型 ➠ 交互体验

目标框架作为一种思维模型,虽然看上去可行,但还不能直接落地转化为日常的笔记工作流程。至少在 2013 年底,我还没发现合适的笔记应用可以承载它的概念和操作步骤 (无论是单一应用还是一组应用相互配合)。于是,我尝试以使用者为中心 (主要是我自己) 提炼总结一些我理想中的笔记管理体验,希望能在未来逐步找到符合要求的笔记应用组合,主要有以下几点:

  • 易导航: 它允许我从当下正在关注的事件或想法开始记笔记,但又要支持随时前进或回溯到相关的事件或想法笔记上去 🔄
  • 无打扰: 它的操作方式要足够直观,这样我在记录的过程中可以专注于想法本身,而不被技术细节过多分散注意力 🧘🏻
  • 可发散: 它应当支持发散思维,当我尝试开拓思路或收集文献资料时,它能像超市购物袋一样快速收纳新想法和参考资料 🛍️🛒
  • 可聚焦: 它又要支持聚焦思维,当我需要实现阶段性目标或成果时,它能像磁铁一样把所有和目标相关的重要素材牵引到日常工作主线上来 🧲
  • 可复用: 它还要方便素材的重复利用,在顺利完成第一个目标之后,被证明有价值的素材不会被某个项目文件夹独占,而是很容易被第 2、第 3 乃至第 N 个目标方便地引用 ♻️

理想中的笔记管理体验描述,还可以列举更多,上面列表中这些是我的重点关注,也是凭第一印象就能想到的要点。需要说明的是,这 5 条描述并不是在 2013 年底一次性总结出来的,可以向前追溯到更早的思考笔记 (2006 年 12 月),向后延伸到撰写本文之前的各种试错经验总结,只不过围绕目标框架的思考模型在 2013 年底就已经形成逻辑闭环。

2006 年的思考笔记 2006 年的思考笔记

围绕目标框架的思考过程形成闭环以后,我用一个名叫 yEd Diagram Editor 的流程图编辑软件绘制出可视化的思考模型示意图。为了让别人也容易看懂,我不仅绘制了目标框架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还绘制了包含多个关键画面的演化步骤图,力求说明从一张白纸到整个目标框架“生长”完毕的全过程中,还包含哪些关键的中间演化步骤。

目标框架的所有演化步骤 目标框架的所有演化步骤

演化步骤图绘制完成后,我曾发给团队内的架构师兼主程序员审阅 (当时我在一个在线思维导图产品创业团队担任产品/售前相关角色)。架构师不仅对这个思维模型表示理解和称赞,还专门实现了简单的纯前端网页来模拟交互效果。只不过因为当时还远远没有摸索出稳定可用的工作流程,也不太可能设计出符合日常使用习惯的笔记交互界面,所以并未作为独立的笔记应用产品去研发和运营。

后来,我还做过这些尝试...

提出基于目标框架的思考模型后,我一直尝试用各种各样的软件应用及其组合来变通地实现它。具体说来,我曾重度使用过 Zim Wiki, WorkFlowy, Dynalist, yEd, Flying Logic, LeoEditor, YouMinds Composer, TheBrain, ConnectedText, Tinderbox, Roam Research, Obsidian, Logseq, FSNotes 等应用。

所谓重度使用,是指满足以下要求中至少一条:

  • 时断时续地使用 3 个月以上,在此应用中存储 300 条以上的笔记 🗂️
  • 研究过此应用后台笔记数据的存储格式,掌握相关数据查询语言 🔢
  • 编写过简单的脚本代码,可绕过此应用的主界面,直接读取笔记数据 👨🏻‍💻
  • 在线下兴趣小组活动中现场演示过此应用,或在直播平台做过操作演示 📺
  • 商业公司的工作中使用此应用管理重要项目资料,并向同事或管理者推荐和展示 💼
  • 为感兴趣的网友提供过至少一次关于此应用的付费咨询 💰

回顾过去的这些尝试,大部分在公司内落地的努力都不算成功,至少未引起同事或管理者的持续关注。有时连我自己都会怀疑: 是否值得在目标框架及其应用场景上继续投入时间和精力? 幸运的是,随着后来转向自由职业,这项长期探索计划迎来新的转机:

  • 首先,我可以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节奏去推进一些私人项目的进度。
  • 其次,因为不再有必要在公司内布道推广以换取发展空间,所以更少收到泼冷水式的无效反馈。
  • 第三,可以利用长期积累的笔记和素材库去促进个人业务的发展,应用案例也更有说服力。
  • 最后,我的笔记工作流程也在日复一日的试错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清晰稳定的模式。

最新的尝试: Obsidian 白板

就在最近一个月,我开始尝试用 Obsidian 白板实现基于目标框架的个人笔记工作流程,没想到整个过程意外地顺利:

  • 只要用较少的步骤,就可以在笔记之间建立正向与反向链接 ⛓️
  • 可以随时修改笔记标题,不用担心破坏链接关系 😌
  • 可以用白板文档绘制目标框架思考模型中的各种要素 🔁 ➠ 🔂
  • 能够像 Microsoft OneNote 那样,在白板上快速添加碎片想法 💭 ➠ 📋
  • 笔记、网址以及各类素材文件都可以自由放置到白板上 📝🌐🎸🎞️ ➠ 📥
  • 白板文档之间可以无限套娃,相当于实现了无限级的目标分解 🪆
  • 只要安装一个插件,就能查看白板专属反向链接,便于快速返回上层白板 🧩
  • 内置分屏功能,可以左侧显示白板,右侧显示笔记或文章草稿 ↔️

用 Obsidian Canvas 管理个人业务 用 Obsidian Canvas 管理个人业务

考虑到如果只提供一张界面截图外加一些功能要点描述,你可能无法想象出最终的实现效果,我在下面附上一些简单的操作演示视频,希望你能在动态的操作过程中捕捉到更多从文字中无法读出的细节。

  • 视频 1 - 用 Obsidian Canvas 实现基于目标框架的个人笔记管理

  • 视频 2 - 用 Obsidian Canvas 收藏网页,便于未来还原目标和思考上下文

关于本文的撰写过程

因为整个笔记工作流程刚刚走通,所以最近几天又一次进入兴奋状态,并且还在继续优化体验细节。为避免错过最佳的总结和分享时机,我用了两天多的时间整理历史笔记、草拟文章提纲、制作界面截图、并且尽量按时间顺序把这些内容组织成文章。值得一提的是,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我已经在使用 Obsidian 的左右分屏界面防止创作思路跑偏了 (左侧看插图,右侧看提纲)

Obsidian 左右分屏效果 Obsidian 左右分屏效果


以上是基于目标框架的个人笔记工作流程的一份概览式介绍。对我来说,它已经可以辅助日常工作了 (实际使用中还会与 FSNotes、VisualGrep 和 TiddlyBag 三款应用互相配合),希望你在看过图文说明和视频演示后能从中发现对自己有参考价值的部分。

如有疑问或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欢迎在留言区提问,或者在公众号后台发消息联系 pimgeek。如果想要提高沟通效率,可以为你安排专属 1 对 1 在线问答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