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偶尔有网友通过公众号文章找到我,求问个人笔记管理的 “成功案例”。我常常直接打开腾讯会议,恨不能把心得体会一股脑分享完,然而每每发现:自己讲了很多,对方 Get 到的有限 🤔
后来我意识到,一些在个人笔记管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原则,在做在线交流分享时被我忽略了——其中之一就是 “加法” 与 “减法” 并用 (简称: 加减并用)
加减并用的理论依据是 “负反馈系统”,配图中的自动控制抽水马桶就是典型例子。
在自控抽水马桶中,“控制目标” 是让水位稳定在水箱内规定的刻度附近 (既能冲干净,又不浪费水),“控制装置” 是浮球+连杆+入水闸门组合而成的 “跷跷板”。只要有自动涌入的水流,加上巧妙调节的控制装置,不用盯着水箱里的变化,也能确保蓄水量准确归位。
现在,我们来做一组相对粗糙的类比:
❶ 一日三餐,是因为日常活动消耗能量带来饥饿感,触发我开始吃喝, 让饮食 “涌入口中” ;产生饱腹感后,又触发 “关闭闸门” 不再进食;最后,身体还会提醒我执行 “排水动作”
❷ 看电脑刷手机获取信息,可能是被无聊感或探索欲触发,还可能是被完成工作的责任感或使命感触发;一但获取到符合需要的内容,或搞定了急需完成的工作,则会触发 “关闭闸门”,不再期待获取更多信息。最后,提交工作成果或完成内容观赏相当于执行 “排水动作”
❸ 人们通过线上或线下活动交流知识和经验,可能是被某个趣味话题和新奇感所触发;一旦想聊的内容被充分讨论过,则会触发 “关闭闸门”,结束交流;把收获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相当于执行 “排水动作”
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很多。我的联想是:个人笔记管理也应有 “自动开闸” 和 “自动关闸” 设计。虽然人们的专业领域和管理笔记的方式差别很大,但很难想象只 “开闸” 而不 “关闸”。否则,要么浪费 “水资源” (狗熊掰棒子),要么大脑过载 (学而不思则殆);反之亦然,若没有 “自动开闸”,大脑则会欠负载 (思而不学则罔)
总结:当你感到大脑过载或欠负载时,先检查 “自动关闸” 设计,其次看 “排水动作”,最后考虑参数调优。
PS: 上述类比关系还需进一步提炼,所以我暂不急于明确 “负反馈系统” 与 “个人笔记系统” 之间的模块对应关系。在此期间,我也想听听你作为读者的想法,欢迎在文章末尾留言参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