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卢曼卡片盒背后的“角色分工”

卢曼卡片盒 ➠ 成果/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和卡片盒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

之前的分享中,我介绍了实践卢曼卡片盒方法的 3 项前提条件,接下来我希望挑战一个比较高难度的问题———从 “在卡片盒中整理卡片” 到 “创造出最终成果” 的中间过程中,各种要素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

我曾对 “个人信息管理系统” 有过很高的期待,比如:

❶ 我希望它像麻袋 / 磁铁一样容易收纳新笔记,同时又要像精确制导的飞行器那样随时定位想要的旧笔记,简称 “宽进严出” 🧲📥 ➠ 🎯📤

❷我希望它像银行帐户那样,我只需要把大大小小的 “零散笔记” 存进去,在需要产出成果的时候连本带利一次取出 “一整块文章”,简称 “零存整取” 🏧

❸ 我还希望它多发挥主动性,毕竟在处理复杂难题的时候,我的头脑中已经充斥着与问题上下文密切相关的信息,腾不出太多脑力去纠缠个人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细节。如果可能,最好是两三步傻瓜式操作,就能打开一个与 “问题上下文” 相关的仪表板界面,让我可以关注问题本身,从而暂时避开技术细节,简称 “抓大放小” 🎛

这样的需求描述我还能继续列举下去(甚至把每项需求都概括为四字成语),但是后来我逐渐发现,这些需求描述背后都隐含着某种生活场景以及角色分工:宽进严出是一种量化、排序、筛选的场景,使用者扮演的是考核者的角色;零存整取是银行与金融场景,使用者扮演的是投资者的角色;而抓大放小则更像是公司中的场景,使用者扮演了 CEO 的角色…

经过反思我意识到:如果预设的角色不明确不固定,使用个人信息管理系统的过程很可能让自己迷失方向 😵‍💫

而随着不断深入研究卢曼卡片盒方法,我逐渐体会到一种更加明确的场景与角色定位———把自己想像为一位厨师,身处充满现成食材和调料的厨房中。已经熟悉各种原料的味道和口感,也了解它们的组合原则,只需要根据手边的菜谱按需烹制饭菜,最终把成品送上餐桌(无论是奉献给同行、顾客、家人还是独自享用,都没问题)🧑🏻‍🍳

而在这个烹饪的过程中,卢曼卡片盒工具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呢?我猜想不同的使用者可能会有风格迥异的回答,就好像每位厨师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独特的烹饪习惯那样。就我个人而言,我相信卢曼卡片盒是以下几种角色的混合体(参考下方的卡片笔记陈列板示意图):

img

❶ 首先,它提供一个食材调料的仓库,我在日常生活中想到的有趣观点思路,都可以放进去;它应当有一个非常灵活易用的 “抽屉阵列”,以便我能够为每一种典型的食材调料都找到合适的存放地,甚至还可以把一些常见的原料搭配也装进抽屉,这些抽屉看似繁杂,但实际使用中完全可以做到并行不悖。对于卡片笔记而言,这意味着很多虚拟的小卡片盒,它们都被包容在整个大卡片盒内部 🗃🪆

❷ 其次,它提供一个烹制实验平台,无论是原料还是原料组合,都得经过一番烹制实验,反复调优过后,才能酝酿出色、香、味俱佳的成品制作方案。对于卡片笔记而言,这意味着需要有一个灵活易用的卡片排列空间,长宽不限,可以松散错落地堆放,也可以横平竖直整齐划一地排列,还可以让卡片之间建立若隐若现的连接线 🗒🔗📝

❸ 第三,它提供可靠的菜谱存档和查阅手段,以前花费很大精力实验出来的成品制作方案,下一次就不需要重新再做同样的实验,只要按照菜谱上的要点重新操作一遍就可以了(当然也可以在现有的成品菜谱基础上微调优化,这相当于综合使用角色 ❷ 与角色 ❸)。对于卡片笔记而言,这意味着要妥善保管已经形成交叉引用关系的卡片序列,其实这只是对角色 ❶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❹ 第四,它(或许)可以提供期望/愿景管理功能,也就是说:不仅可以存放原料和原料组合,提供实验场地,积累菜谱库,还要有一个对未来创新目标的设定、跟踪和回溯能力。我还不确定这是不是卢曼卡片盒方法本身就提倡的功能,但是目前我的自研解决方案中已经考虑到了这个部分 🌄

以上就是我对卢曼卡片盒在个人创作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的形象化描述。按我目前的理解,使用者仍然需要非常主动地扮演收集、整理、调度、实验、制造等角色,才能让兴趣驱动的,自下而上的创作过程持续运行起来 🏃🔁

到目前为止,这仍然是一个相当简略的描述,但是我相信使用者一旦明确了自己将要扮演的角色,其它操作原则和技术细节将会变得更容易掌握,不容易半途而废 😃

更多相关思考,请关注后续更新 🔜

✪ 前情回顾

✪ 我对 “个人信息管理系统” 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