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关注 “个人信息管理” 工具的时候,几乎没有信息分类的概念,因为常用软件工具仅支持简单的富文本格式编辑器,所以大部分都是以图文笔记的形式来存储。后来随着不断接触到新的个人信息管理产品,逐步了解到个人信息可以大概分为:阅读/思考笔记、待办事项、日程安排、联系人、商品订单、出行票据等等… 🗄
如果按这样的分类做个人信息管理,那么基本上就等于给自己当 “高科技秘书”,把电脑/手机用成了秘书的小本子。这显然不符合我最初对信息技术的美好愿望:我希望信息技术成为提升日常生活质量、财富创造效率的催化剂、杠杆和外挂,就算很多事必须我亲自完成,也希望它能让专业技能、通识知识的 “入脑过程” 变得更加科学和自然。
于是,我调整了个人信息管理技能的主攻方向———重点关注那些与个人认知提升密切相关的 “个人信息”,除继续整理学习/思考笔记之外,还尝试记录那些充分满足自己求知欲的,或者启发思考的同学、网友、专家学者、网络名人、专业书籍,课程资源,参考文献等等。当初的基本设想是:不仅要记录笔记,还要让它们很好地串联在一起,形成一本记载个人终身学习进程的 “小百科全书” 😎
然而,这个美好愿望不仅没有快速实现,反而让我患上了一种不断寻找和更换笔记软件的强迫症(好在我并不孤独,很快连接了一些同样喜欢折腾笔记软件的玩家),后来甚至发现有一个国外的个人信息管理爱好者对这种病症作了总结:CRIMP ➠ Compulsive-Reactiv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urchasing,翻译为中文就是 “强迫性反应式信息管理软件采购症” 😅
为什么很多不分地域年龄的人都会染上这种奇怪的病症呢?我没有做过专门的研究,只能简单谈个人看法:
❶ 笔记数字化带来的诸多便利甚至革命性的交互体验,让熟悉电脑操作的人盲目相信用某种笔记软件管理信息的“投资回报丰厚”
❷ 很少有一种数字化解决方案能像纸、笔、办公桌那样符合直觉———不仅能随手涂鸦,自由放置,而且不会被过度丰富的交互界面所打扰
❸ 在主力用纸笔 vs 主力用数字化信息管理这两类方案之间,存在太多诱人的工具组合可供试用,其中部分方案近乎完全免费
总之,或许因为数字化工具在交互界面和商业宣传上带给用户很强的 “可用性承诺”,才会让用户带着美好的期待浮想联翩,直接忽略可行性验证环节,自信地投入某种解决方案的怀抱。而一旦有了初次 “入坑” 的刺激感,后面 “弃坑”、“换坑” 也就轻车熟路了。于是原本面向提高认识提升效率的 “个人信息管理”,很快退化为 “个人信息管理软件” 的采购管理 🥲
在后续分享中,我会抛开具体的软件产品,谈一谈如何主要依靠数字化工具实现卢曼卡片盒的基础工作流。其背后是我选择工具组合、裁剪功能的一些基本原则,如之前个人介绍中所说,我有大约 80% 的把握,可以基于这些原则定制出符合卢曼笔记法需要的个人信息管理方案 🤓
✪ CRIMP 强迫症简介 - https://www.outlinersoftware.com/topics/viewt/17/0/crimp-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