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Organize Your Speech: The Undiscovered Self

Opening

In your whole life, what has been your biggest concern? Of course, the answer is yourself, or at least it depends on yourself. Today, I'd like to talk about an important discovery about self.

Let me began by telling you a story.

阅读全文…

“引思网”的最初思考起点是什么?


引思网卡片库的设计思考

读研时的某些天,在实验室里,博主的头脑中反复闪现着一个模糊的想法,它逐渐引起了博主的注意:“如何才能比较全面和连续地记录自己手头各项任务的目标,并把它们贯穿到同一条主线上?”

之所以会萌生这个想法,是因为博主发现自己日常的很多“支线任务”都是在盲动中产生的,最开始并没太在意这些“支线任务”从何而来,也没意识到仅仅开小差做了一会儿支线任务,就会不可逆转地偏离自己本希望完成的“主线任务”。

基于一些心理学常识,博主很快想到一个直接原因:短期记忆是有限的。随着“记忆空间”一步一步地被支线任务相关信息占据,博主必定会逐渐忘记最开始的那个,引发 “初始关注点”。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如何用一种比较方便的手段,去连续不断地记录自己的意识/注意力流动的大概过程?”

因为诸多条件限制,“全面记录并贯穿目标到主线” 的想法并没有很快落地,只是有一些断断续续研究和讨论。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内省,博主发现自己的“关注点”并不是随机漂移的,而是有着明显的规律——任何“关注”,几乎总是源于某种心理上的需要,仅当博主自我感觉有机会“尽快满足需要”时,才会考虑实施行动。

为了让自己的行动不发散到别处,也就是“不偏离最初的心理需要”,博主会提出一个问题或者定下一个目标——而这个问题或目标,就是博主当前的“注意力落脚点”、“关注点”或者说“思维锚点”;随着思考或行动的深入,博主不得不关注一些与初始目标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子目标,并且在求解这些子目标的过程中,博主还可能会进一步的去关注子目标的子目标,以此类推……一系列“注意力落脚点”前后相连即构成 “注意力足迹”。


注意力足迹示意图

带着这样的想法,在后来调查国外自动化数学教学与能力测评技术(参考 ALEKS 适应性学习系统)的过程中,博主发现利用有向无环图数据结构(DAG:Directed Acyclic Graph),可以很好地承载多个目标之间相互关联的关系。——每个“注意力落脚点”都可以用一张带有图文信息的,有助于勾起自己回忆的“启发式笔记卡片”来表达;而“注意力足迹”也可以借助笔记卡片之间的超链接关系串联起来,进而存储到计算机中。


有向无环图(DAG)

至此,博主长期以来一直想要设计和实现的“注意力足迹记录工具”所需的数据结构就已初步定型了。紧接着引出的问题是:“如何在有向无环图数据结构基础上,设计出沉浸式的用户界面和简便顺畅的交互操作?”

然而随着年龄增长,博主发现自己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逐渐减少了。即使偶尔有些闲暇,也经常容易被其它杂念干扰,导致博主一次又一次的偏离最初的设想。在这种情况下,博主退而求其次,希望先实现/找到一种比较基础,但是可以形成体验闭环的记录工具,基于它建立起一套标准操作流。一旦建立起一种体验闭环 + 操作流,博主就可以把它作为进一步构建的参照物、辅助工具或“脚手架(Scaffold)”,从而更加安心的去进行后续的功能设计,需求分析,代码实现,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工作。

经过反复尝试,博主发现目前可用做脚手架的工具非 Dynalist.io(云端笔记工具) 莫属,后来又发现了另一款颇具参考价值的 YouMinds Composer(单机版软件)。目前博主会使用 Dynalist.io 记录大量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比较重要的“注意力足迹”,并设法把它们统一转存为一种标准的基于 Markdown 文本的数据格式,以备日后迁移(具体记录方法另外撰文介绍)。


Dynalist.io 自定制界面截图

这样一来,博主就可以随时记录、整理和温习从“起始专注点”到今天的“引思网卡片库设计思路”中间的,各种值得关注的思考成果,从而越来越减少“思路跑偏”,让各种想法帮助“引思网卡片库”信息管理系统的收敛和落地。

上面就是“引思网卡片库”的思考起点,关于引思网卡片库的更具体说明,可参考“HINTSNET·引思网卡片库”信息管理系统背景介绍(另外撰文说明)。

如何增强 Dynalist.io 大纲笔记工具,使它具备“卡片套卡片”的界面样式?

本文介绍了一项专门针对 Dynalist.io(或同类工具 Workflowy.commubu.com 等)大纲笔记工具重度用户的使用小技巧,在 Dynalist.io Web 原生界面基础上增加了自定义 CSS 样式,使笔记管理工具的界面显得更像生活中的 “知识卡片” 或 “即时贴”并且通过 “卡片套卡片” 的方式组织在一起,让它们看上去更整齐而且有层次感,从而提高云端笔记整理的效率。本讲解视频基于百分浏览器(CentBrowser),但对谷歌浏览器(Chrome)也适用。

阅读全文…

丁仲礼回答柴静提问———人们需要一种更具包容性的文明

背景介绍

2009 年 12 月 7 日,举世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来自 192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这次大会。由于 2010 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行将到期,国际社会希望在本次大会上对下一步温室气体减排达成新的方案,就 2012 到 2020 年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达成一项新协议。然而在历时近 2 周的会议中,参会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了官方注册的一万五千人,会场内外硝烟四起,一片喧嚣,直到接近尾声的时候仍然没能达成共识。

柴静专访丁仲礼

重要讨论内容摘录

人们需要更具包容性的文明

丁仲礼:人类应对各种挑战的时候,人们有一种更有包容性的,更有弹性的一种文明的产生,或者是我们现有文明的很好的发展。

  • 柴静:假如像您所说的,现在这个方案,发达国家又不接受的话,如果它就这么拖下来,这几年下去,会不会情况变得更糟了?
    • 丁仲礼:我很乐观。我是地质学家,我研究几亿年以来的环境气候演化,这我很乐观,这不是人类拯救地球的问题,是人类拯救自己的问题,跟拯救地球是没有关系的,地球用不着你拯救,地球比现在再高十几度的时候有的是,地球二氧化碳的浓度比现在高 10 倍的时候有的是,地球不是这么演化过来?都好好的。
  • 柴静:毁灭的只是物种?
    • 丁仲礼:毁灭的只是物种,毁灭的是人类自己。所以是人类如何拯救人类,不是人类如何拯救地球。
  • 柴静:到底能不能拯救自己,最核心的东西,最终取决于什么?
    • 丁仲礼:取决于文化、文明。人类应对各种挑战的时候,人们有一种更有包容性的,更有弹性的一种文明的产生,或者是我们现有文明的很好的发展。

WorkFlowy 笔记工具用法介绍视频

WorkFlowy 是一款跨平台跨设备自动同步的在线个人/团队笔记管理软件工具。

与印象笔记(Evernote)等大众化笔记工具不同的是,它的交互界面极度精简,没有明显的输入框和内容编辑框,完全找不到富文本编辑(RichEdit)工具栏,也没有用于呈现笔记大纲(Outline)和常用标签列表(Tag)的侧边栏等…… 几乎所有常用笔记操作都已整合在其浑然一体的交互界面和键盘组合键(Keyboard Shortcuts)中。

对于没有亲自观摩/操作过 WorkFlowy 的笔记工具爱好者而言,这种精简过后,实际产生的编辑效果是难以置信的简单。总结其独特之处,答主能立刻想到的有以下几点: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