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则分享中谈到:为妥善管理笔记卡片,需要为它们 分配可靠的“定居地”。然而,如果仅仅把笔记卡片散乱堆放在卡片盒中,显然远远达不到 “随叫随到,随心取用” 的效果,这就引出另一项经验:设法捕捉 “注意力的足迹”。
什么是“注意力的足迹”?这是我在长期个人笔记管理实验中逐渐观察到的现象,简单概括:『如果搞定 / 想通一件事的过程无法 “一蹴而就”,那么必定会留下“注意力足迹”』为什么呢?下面详细解说。
首先看上图:其中有一连串的脚印,弯弯曲曲延伸到远处的目标点。这是生活中常见的“步行者足迹”,其特点是:有一片可以驻足的空间,一个目标,还有一位渴望抵达目标的步行者。
下面作一个类比:在生活/工作中,当我们力求创造某种成果或达到某种理想的生活状态时,也相当于确立了一个目标,并且需要在“想象的空间”中勾勒各种可行的途径,最后在现实中验证想法是否成立。当目标很简单时 (比如点一份外卖),想象的空间不大,凭直觉就可以决定;当目标相对复杂时 (比如规划欧洲七日游出行路线),想象空间就很大了,需要在头脑中或纸面上列举、比较多种方案,从中优选一种去实施。
无论是确定外卖点什么,还是优选出行方案,其背后的思考过程都像一种连续不断的“意识流”,很难看清它的运动过程。正因为看不清,所以过程中偶尔产生的茫然、纠结、挫败、惊喜、兴奋、顿悟等体验也往往转瞬即逝,很难有针对地进行反思改进。
所谓“注意力足迹”,就是上述“瞬间体验”在思考者身心中留下的无形印记。俗语中说的“吃一堑,长一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描述的正是这种或大或小的印记。
所谓捕捉注意力足迹,是指用各种可行的方法把这种无形印记“登记”在有形的媒介上,比如个人笔记 (联想原始人结绳记事,把每次日出登记在绳子上,形成一个绳结)。
如何用笔记卡片捕捉注意力足迹?简单概括,要对那些违反直觉的体验保持觉察,当内心冒出这些声音:“不对劲…”、“踩坑了!”、“还有这种操作?”、“我是不是傻”的时候,尽快用一张卡片记录当下的想法和感受,发生时间点,以及几分钟前自己本想做什么?(可回顾:“上下文信息”的重要作用,善待预测助手)
最后,我认为捕捉并记录注意力足迹是为了改进思考与行动,其效用衡量标准并非卡片的数量或笔记的美观程度,而是减少磕磕绊绊,增加心流体验。
对此话题感兴趣的朋友,欢迎在文章末尾留言参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