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笔记管理——善待大脑中的“预测助手”

上次分享中,我谈到个人笔记管理的一项重要原则:“加法” 和 “减法” 并用,并描述了其背后的负反馈系统原理。

网友看到后留言说:“开或关都可以理解,关键是这个自动怎么搞?”

我当时回复,“我正在研究自动统计的方法,用数学工具把一些小而明确的成果自动汇总起来,统计 ‘存水量’ ”。但这种处理方式过于复杂,所以今天打算换个思路,直接谈个人笔记管理的另一项重要原则:善待大脑中的 “预测助手”

在使用京东、淘宝搜索商品时,哪怕只输入很少的几个字,搜索框下面就会出现一系列相关商品的名字,这就是我所谓的 “预测助手”

其实我们的大脑中也内置了这种预测助手。当你在网上看到 “女朋友解锁了我手机”、“辞掉年薪…隐居”、“因为…老板跪下来” 这样的文章标题时,是否禁不住生出一丝好奇,甚至想象出一个模糊的故事画面?

img

除了标题党,还可以看文章配图,它展现了一种更为隐蔽 “预测动作” ,预测助手会对眼睛看到的内容做 “合理化推测”,从而减少理解障碍 (关于「乱序文字仍可读」现象,可搜索 Typoglycemia)

确定了大脑中的预测助手真实存在之后,如何才能善待它呢?

❶ 避免让大脑暴露在 “标题党”、“模棱两可” 或 “缺乏明确上下文” 的图文或视频内容中 (如各种社交 App 的推荐序列)

❷ 写给自己的笔记,考虑到未来阅读时减轻预测助手的负担,不仅要写出想法本身,还要适度补充想法发生的时间、关键人物、前因后果等 “上下文信息”

❸ 为了避免预测助手在两个不同的预测方向上犹豫不决,每条写给自己的笔记尽可能聚焦于单个问题。

比如:“今天的重点工作:(1) 写一篇某主题的公众号文章 (2) 联系某客户”,这则笔记应拆分成两条,并补充想法出现的日期和上下文——为什么要写?写作灵感是什么?对客户需求了解程度如何?为什么要联系 Ta?

❹ 选择笔记应用时,核心功能多+附加组件丰富看起来是优势,但如果它们的交互界面不够顺手,缺乏一致性设计,则会增加预测助手的负担,无法专注于对自己更重要的工作任务。

总之,我认为大脑中的预测助手无处不在,而且它的每次预测都会消耗能量,并可能把工作方向带偏。直觉告诉我,“加法” 与 “减法” 并用原则中所谓的 “自动开关闸” 动作中也有预测助手的影子。

若你对善待预测助手的经验技巧感兴趣,欢迎在文章末尾留言参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