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pimgeek

[译文] 斯蒂芬·霍金:“与模型相关的实在论”

下面的文字引自 史蒂芬·霍金 的 《大设计·The Grand Design》一书,我读后感觉很受启发,所以把原文转载于此,并按自己的理解做出了中文翻译。

We shall adopt an approach that we call model-dependent realism. It is based on the idea that our brains interpret the input from our sensory organs by making a model of the world. When such a model is successful at explaining events, we tend to attribute to it, and to the elements and concepts that constitute it, the quality of reality or absolute truth.

(在本书的阐述过程中)我们将采取一种特殊的解释现实的思路,我们把它称做 与模型相关的实在论。它基于这样一种观念——我们的大脑会为世界建立一个模型,并利用这个模型解释来自我们感觉器官的输入。当模型能够成功地解释许多事件时,我们就会把现实的本质或绝对真相归因于这个模型,以及构成这个模型的元素与概念。

But there may be different ways in which one could model the same physical situation, with each employing different fundamental elements and concepts. If two such physical theories or models accurately predict the same events, one cannot be said to be more real than the other; rather, we are free to use whichever model is most convenient.

但是对于同一个物理环境,不同的人可能会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为其构建模型,且每个模型都可以使用不同的基本元素和概念。如果有两种物理理论或模型都能精确预测相同的事件,我们就不能说其中一个模型比另一个更真实;而不妨说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其中任意一个(对自己而言)最便利的模型。

推荐阅读 · 未来之路 (The Road Ahead) by 比尔·盖茨

1995 年前后,还在上中学的时候,博主开始接触家用电脑,当时人们称之为微型计算机。博主通过小区所在单位的图书馆了解到刚刚兴起的个人计算机(PC)行业的冰山一角,第一次在杂志上读到了微软公司(Microsoft)及其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的名字。

后来,博主和一起玩电脑的小伙伴们不断在自己家的电脑上折腾微软公司的 DOS、Windows 3.1、Office 等软件,逐步掌握了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博主也因此对比尔和他的微软公司越来越感到好奇,所以在当地新华书店购买了比尔亲自参与创作的《未来之路(The Road Ahead)》。

阅读全文…

【译文】胜利者与失败者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篇心理学普及文章(最早是在大学英语教材的课后阅读中发现的),希望更多人有机会读到它并受启发,所以基于个人理解将其翻译成中文并公开发布。(图书链接文章链接

生而为赢

你无法教会一个人任何事, 你只能帮助他自己去发现。

——伽利略

阅读全文…

盘点我用过的笔记管理软件

上网成为习惯以后,人们每天都在面临海量信息的冲击,用信息爆炸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层出不穷的链接面前,两三个鼠标点击就可能让您完全忘记原来试图寻找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最直观的想法大概是留下一些笔记,写下自己最初寻找的东西和所处的位置。而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些笔记,您可能需要一款好用的笔记管理软件。

我尝试过的笔记管理软件有好多种,它们大概可以分成以下几类(这里列举的绝大多数软件都是 Windows 平台下的,在 Mac 平台下这类软件似乎更多,因为还没有 Mac 机器所以暂时没有体验)……

阅读全文…

[转载] “软瘾” 就这样吞噬着我们

转自《京江晚报》

忙碌的一天过后,你是不是一回到家就坐在椅子上,打开电视看那冗长而乏味的肥皂剧?或者你禁不住一到家就打开电脑查看邮箱,接着花大把时间上网闲逛或打电玩,甚至到了后半夜还在聊天室里和陌生人聊天?如果你对八卦新闻津津乐道、花大把的时间上网逛街、整天沉迷于自己的幻想当中,那么很不幸,你可能染上了“软瘾”(Soft Addiction)。“软瘾” 是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来的新名词,它是指那些强迫性的习惯、行为或回复性的情绪,虽然它能满足你表面的情绪释放,但却忽视和阻塞了你内心的真正需要。

你的“软瘾”有多深?

很多 “软瘾” 其实都包含了日常的基本行为,比如吃东西、读书、睡觉等等。这些行为之所以成为 “软瘾”,是因为做这些事做得太过火了而且已经超出了它原来的目的。那么怎样确定自己是否真的是患有 “软瘾” 呢?你可以带着以下问题来进行思考。如:当被问起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你给出的理由是否更像是个借口?如果不做这件事或者花更少的时间做这件事,你是否会感到难以接受?你是否尝试着要改变你的行为,而当真正这样去做时又发现自己不能坚持到底?当别人建议你停止做这件事时你是否感到不可接受?如果你仍旧不能确定或者不知道自己的 “软瘾” 程度有多深,你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我花了多少时间?我的动机是什么?它让我的感觉怎样?如果它带给了你更多的精力、更多的学习和成长,能让你感觉到生活的意义–那么这些可能就不算是 “软瘾”。但是如果这些行为让你感觉能量耗尽、麻木沮丧,那就很可能是染上 “软瘾” 了。

“软瘾” 麻木你的神经

“软瘾” 看起来似乎无关痛痒,实际上很有诱惑力,让人沉迷其中,因为它太过正常,所以一旦迷恋上就容易过头,一过头就会掩饰真实的情感体验,麻木意识,耗费体力精力,让你懈怠下去。最重要的是,宝贵的时间就在指尖悄悄溜走,你离自己渴望的生活越来越远。有人总抱怨没有时间做运动,其实呢,时间都被耗在某些无聊的事情上了。这些麻木神经的活动好比空洞的卡路里,根本无法满足你深层次的情感需要:被爱、被安慰、归属感、成就感等等。但从浅层次看,它们又好像令你暂时乐得开心,没有太多压力,特别当生活中遇到坎坷时,你能获得短时间超脱的快感。

对症下药戒除 “软瘾”

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到“榨取”你体力精力的不良习惯,然后用积极的活动取代它们。如阅读、做志愿者,或者学一门能充分发挥自己创造力的新手艺。你要记住的是,每个人都有可能染上 “软瘾”,如果你能及时发现它们,你就能用自己的方法来克服它们了。

  • 网络瘾君子:无法控制上网的冲动,每天在网上的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是找人聊天或者是打网络游戏。

戒除 “软瘾” 建议:开始可先将上网时间缩短一半,在电脑旁边放一个闹钟监督自己,闹钟一响,立即强迫自己关机;或者自我约定,隔一个小时才查看一次最新的网络消息或收发一次邮件,每次看最新消息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这样,渐渐地将上网时间缩短,直到控制在每天30分钟内。也可以通过看书、参加健身俱乐部或参加培训班提升自己等,来减少自己上网的时间。

  • 电视瘾君子:假期内、休息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超过4小时,晚上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奉献给了电视机,不愿参加其他社交活动。

戒除 “软瘾” 建议:人们爱看电视,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能减轻压力。通过看电视,可以增强脑电波的产生,使精神放松。但这只是一时的效果,因为看完电视后你会感到困乏,情绪低落,然后你会继续看电视,周而复始,沉迷于此。你要做的首先是控制自己在一两天内不看电视。接着找一些方法来减轻焦虑,如伸展四肢,或者到室外散步,对内心想看电视的冲动不予理睬。

  • 白日梦瘾君子:爱幻想,即在脑海里不停地空想,而不付诸实际行动;或是怀念过去或幻想未来,而不想改变现状;逃避约会、逃避应负的责任。

戒除 “软瘾” 建议:仔细想想,你为什么总是幻想,为什么总是不能将所想的付诸实际行动?当你找到真正的原因,也许问题就能解决了。或者尝试着确定萦绕在脑海中的一些思想是否有意义。比如,你是否常假想要报复那个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如果是这样还不如将精力转移,将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分析一下,或者请自己信得过的知己帮忙一起分析,也许你就会发现这样想法的无聊之处,从而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