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会如何评价我的想法?
我为什么又拖延了?
怎样才能更高效地搞定这件事?
... ...
聚焦于"自己真正想要创造的成果",就不会在上述问题之间来回摆荡 ✅
那么,什么样的成果才算自己真正想要的成果呢?
有个流行的小故事可以部分说明偏离真正想要成果是怎样一种体验:
推销员只顾向客户介绍自家的钻机有多少强大的功能,但客户真正关心的是怎么让墙上出现一个大小合适的洞。
这个故事很有趣,也能启发思考,但它更多是在谈商家如何跳出思维定势满足顾客需求的问题。
本文所谓的聚焦于成果,与上面的小故事有一定关联,但是对成果的追问要更彻底一些:忘记商家和推销员,也放下顾客的身份。试着站在旁观者/局外人的视角上,仔细观察眼前这个人长期以来的行为模式、各种主动/被动的人生选择,像侦探一样思考 "Ta 究竟想要创造什么成果"。
作为内心需求的侦探,不宜轻信那些听起来信誓旦旦的回答,而要借助手头的资料做交叉验证:如果这个回答是真实的,那么如何解释之前占用大量时间和精力但对想要的成果无明显帮助的活动?为何存在一些与想要的成果貌合神离的人生选择?
经过了上面这些追问,还可以更进一步,与可能对这个成果感兴趣的家人、朋友、同事做一番讨论,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看是否会有新的发现。
谈到这里,或许可以直接抛出我目前自我追问后得出的回答了。我现在真正想要创造的成果,是一套关于智能和意识的解释方法,我希望这个解释尽可能简单明了,让中学生也能读懂,但又要足够深入,至少能清楚地说明:
"ChatGPT 问答助手是否可以被称为拥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人?"
在公开讨论这个话题前,本来以为这只是一种个人的研究兴趣,不会引发多少讨论。但实际情况完全出乎意料:不只一位朋友向我表示,ChatGPT 问答助手明显已经具有自我意识了呀?这难道还需要证明和解释吗?随着更进一步的追问,有朋友甚至怀疑我是不是对相关领域缺乏最基础的知识积累,向我推荐了一些网络上常见的科普视频,希望我能坦然地接受现在的这种科技变革,因为 Ta 认为事情已经到了无需解释的程度了。
坦白说,在公开讲出自己关于智能助手是否拥有自我意识的粗略观点前,我并没觉得需要立刻深入学习与思考。各种关于这个话题的电子书、论文、音视频资料大量地散落在网上,我经常会偶尔发现一两条相关的内容,但是很少希望立刻深入进去。
但是,当我公开表达意识的简单解释是自己真正想要创造的成果之后,这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突然促使我立刻就想阅读一些资料,尽快更新自己的旧有知识,并且尝试写一些逻辑清晰,有理有据的信息综述与观点论证类文章。
读到这里,有些读者朋友可能会问,上述这些思考与体验总结,对于不关心意识与智能研究话题的人有意义吗?我认为是有案例参考意义的。前面的文章中曾说过,未来的写作将围绕这些话题:面对信息过载如何保持专注?如何构想出自己真心希望创造的成果?如何自地沉浸于创作活动中?
本文希望传递的关键信息是:如果希望保持专注,沉浸于创作,不妨坚持追问自己真心希望创造的成果是什么———它可能是创造力领域中最有力的钻井机械,希望它能为你的创意实验田带来井喷效应。
注:本文将 同步更新 于我的竹白专栏 https://pimgeek.zhubai.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