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分享 探讨了卢曼卡片盒背后的 “角色分工”,并站在个人创作者的视角上描述了一种典型的角色分工:以卡片笔记作为 “食材” 和 “调味料”,以卡片盒作为 “原料仓库”、“菜谱经验库” 和 “实验平台”,创作者自己扮演 “厨师” 不断制作推陈出新的 “饭菜”———文章作品 😃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只是无数可行的角色分工中的一种,或者说是我结合自身创作经历最容易联想到的一种。对于复习备考、教学科研类工作、团队协作项目乃至我从未接触过的工作类型,也许会有更合适的角色分工。
无论具体工作类型如何,我相信它们都包含一定的创造性思维成分———比如说:在自己头脑中建立起灵活可靠的 “脑回路”、在教学实践中设计出启发思考和参与的活动、在学术社区中发表一种新颖的思维模型或解释框架等等。
接下来开始介绍卢曼卡片盒的操作原则,介绍这些原则可能是最具挑战性的部分,因为我自己仍处在创作内容连载的过程中,如果我的总结与实际情况不符,就会出现问题:
❶ 操作原则高于实际,连我自己都做不到,结果可能为了死守原则,后续连载文章都写不出来了
❷ 操作原则低于实际,假如我没能把握卢曼笔记法的核心思想,只是展现了一些粗浅的理解,那么很可能会误导自己和读者,让大家误认为卢曼笔记对创作活动的帮助仅此而已
为了避免上述两种偏差,同时减少 “追求一步到位” 的纠结,我优先引入一个最为基础的操作原则,即 “最小可行方案” 原则,它的英文表达是 “Minimum Viable Plan”,简称 MVP。用 Emoji 表情图来展示,就是 🛹 ➠🚲 ➠ 🏍 ➠ 🚗
理解和实践最小可行方案原则,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❶ 优先选择 ”稍微努力就能够到“ 的改进方案,而不是 ”憋大招“。比如:先用滑板代替步行和跑步,再用自行车代替滑板
❷ 确保当前正在使用的方案可以达成某种 ”小的目标“、”小的飞跃“。比如:踩着滑板前进,轻松超越 60% 的跑步者;骑自行车则轻松超越 60% 的滑板使用者
❸ 先简单粗暴地把方案 ”跑通“,再设法让它变得 ”好用和优雅“:比如为了给自行车加速,可以先捆绑自动蹬车的电动机,显著降低骑行时的体力消耗,未来条件允许时再改造或置换为摩托车。
❹ 改造当前方案的过程中,为了不忘记当初想要的成果,应保留对关键成果的明确承诺或明显暗示(通俗地说就是不忘初心)。比如:改造自行车的方向不止一种,可以让它更快,也可以让它更 ”酷“;如果想要的成果是更快,就不要花太多时间在单车的外部装饰上面,除非这种装饰能给使用者 ”加快速度“ 的心理暗示
❺ 前期重在培养挑战小目标的习惯,中、后期再挑战关键成果。比如:滑板和自行车不适合挑战上百公里的行程,但它们能培养控制感,体验加速行进的效果,帮自己逐步建立长途旅行的信心
以上就是实践卢曼笔记法过程中的 ”最小可行方案“ 操作原则介绍。考虑到每个人习惯使用的工具和流程千差万别,全文中没有谈到任何与笔记工具或日常记录流程相关的细节,而是采用类比的方式来说明。
为什么以 ”自行车“ 等交通工具为对象来作比喻呢?这并不是偶然的。
按我的理解,卢曼卡片盒是一种思维辅助工具(Tools for Thought),一种在抽象的思维空间中构建高楼大厦的脚手架(Scaffolding),更进一步,借鉴乔布斯在《遗失的访谈》节目末尾阶段的观点:我相信卢曼卡片盒也可以被看作人类头脑的自行车——在没有使用自行车之前,人类行进速度落后于许多野生动物,秃鹫独占鳌头;而一旦学会使用自行车,在消耗同样体能的前提下,人类的行进速度瞬间超越秃鹫,遥遥领先 🦅🚴
在后续分享中,我会继续介绍其它更具体的操作原则,比如:注意力聚焦,保持主画面稳定,笔记边界感分明,交互简洁不浮夸,待办/完成左右分区,以创作主题为锚点等等… 敬请期待后续更新 🔜
✪ 前情回顾 - https://pimgeek.com/blog/intro-to-the-working-logics-of-luhmann-zettelkasten-note-system
✪ 乔布斯谈计算机如同思想的自行车 -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mE411d7zv (跳转到 1 小时 05 分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