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Zettelkasten
基于 Obsidian 的卡片盒笔记法
最近,我正在学习一门在线视频课: 由《卡片笔记写作法》作者 Sönke Ahrens 开发的,基于 Obsidian 的卡片盒笔记法 (也被称作 Zettelkasten 方法)。
课程的核心内容是:通过活学活用卡片盒笔记的工作流程,让你的想法自然汇集、有机串联、持续改进,逐步酝酿出可以分享给别人的作品。虽然工作流程基于 Obsidian,但我感觉其背后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流程也可以应用于其它笔记 App (至少同样适用于 Roam Research)。
阅读全文…前 3 篇内容简单介绍了我在撰写、回看和串联卡片笔记时的一些实操经验和管理原则。
对于刚开始建立个人笔记系统的人来说,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原则:为所有长期保存的卡片分配单一、稳定和可靠的 “定居地”
所谓定居地,是指像 “家” 一样安全、舒适和带来归属感的地方。比如我最近用 FSNotes 存放所有亲手编写的笔记卡片,它相当于 “原始手稿” 的 “最终归属”
阅读全文…最近反复谈到卡片笔记工作流的实现要点,今天对这个话题稍微展开一下:
◈ 为什么要记笔记?
希望提高个人创作效率
◈ 什么样的创作?
阅读全文…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情(自制中文输入法,数据格式转换脚本,自由职业者如何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创造价值/收入等)
上次分享 探讨了卢曼卡片盒背后的 “角色分工”,并站在个人创作者的视角上描述了一种典型的角色分工:以卡片笔记作为 “食材” 和 “调味料”,以卡片盒作为 “原料仓库”、“菜谱经验库” 和 “实验平台”,创作者自己扮演 “厨师” 不断制作推陈出新的 “饭菜”———文章作品 😃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只是无数可行的角色分工中的一种,或者说是我结合自身创作经历最容易联想到的一种。对于复习备考、教学科研类工作、团队协作项目乃至我从未接触过的工作类型,也许会有更合适的角色分工。
无论具体工作类型如何,我相信它们都包含一定的创造性思维成分———比如说:在自己头脑中建立起灵活可靠的 “脑回路”、在教学实践中设计出启发思考和参与的活动、在学术社区中发表一种新颖的思维模型或解释框架等等。
接下来开始介绍卢曼卡片盒的操作原则,介绍这些原则可能是最具挑战性的部分,因为我自己仍处在创作内容连载的过程中,如果我的总结与实际情况不符,就会出现问题:
阅读全文…卢曼卡片盒 ➠ 成果/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和卡片盒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
之前的分享中,我介绍了实践卢曼卡片盒方法的 3 项前提条件,接下来我希望挑战一个比较高难度的问题———从 “在卡片盒中整理卡片” 到 “创造出最终成果” 的中间过程中,各种要素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
我曾对 “个人信息管理系统” 有过很高的期待,比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