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Zettelkasten

个人笔记管理——为卡片分配“定居地”

前 3 篇内容简单介绍了我在撰写、回看和串联卡片笔记时的一些实操经验和管理原则。

对于刚开始建立个人笔记系统的人来说,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原则:为所有长期保存的卡片分配单一、稳定和可靠的 “定居地”

所谓定居地,是指像 “家” 一样安全、舒适和带来归属感的地方。比如我最近用 FSNotes 存放所有亲手编写的笔记卡片,它相当于 “原始手稿” 的 “最终归属”

阅读全文…

介绍一个跨越专业领域的卡片笔记工作流程

最近反复谈到卡片笔记工作流的实现要点,今天对这个话题稍微展开一下:

◈ 为什么要记笔记?

希望提高个人创作效率

◈ 什么样的创作?

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情(自制中文输入法,数据格式转换脚本,自由职业者如何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创造价值/收入等)

阅读全文…

实施卢曼卡片盒笔记法的操作原则之一:“最小可行方案” 原则

上次分享 探讨了卢曼卡片盒背后的 “角色分工”,并站在个人创作者的视角上描述了一种典型的角色分工:以卡片笔记作为 “食材” 和 “调味料”,以卡片盒作为 “原料仓库”、“菜谱经验库” 和 “实验平台”,创作者自己扮演 “厨师” 不断制作推陈出新的 “饭菜”———文章作品 😃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只是无数可行的角色分工中的一种,或者说是我结合自身创作经历最容易联想到的一种。对于复习备考、教学科研类工作、团队协作项目乃至我从未接触过的工作类型,也许会有更合适的角色分工。

无论具体工作类型如何,我相信它们都包含一定的创造性思维成分———比如说:在自己头脑中建立起灵活可靠的 “脑回路”、在教学实践中设计出启发思考和参与的活动、在学术社区中发表一种新颖的思维模型或解释框架等等。

接下来开始介绍卢曼卡片盒的操作原则,介绍这些原则可能是最具挑战性的部分,因为我自己仍处在创作内容连载的过程中,如果我的总结与实际情况不符,就会出现问题:

阅读全文…

思考卢曼卡片盒背后的“角色分工”

卢曼卡片盒 ➠ 成果/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和卡片盒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

之前的分享中,我介绍了实践卢曼卡片盒方法的 3 项前提条件,接下来我希望挑战一个比较高难度的问题———从 “在卡片盒中整理卡片” 到 “创造出最终成果” 的中间过程中,各种要素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

我曾对 “个人信息管理系统” 有过很高的期待,比如:

阅读全文…

实践卢曼卡片盒笔记法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前面的分享中,我简单介绍了 “个人信息管理” 与 “知识入脑” 的差别,以及个人信息管理具体在管理什么类型的信息,可能会经历怎样的迷思。如果能够确定自己的核心诉求是用信息技术促进阅读、思考、写作等活动的顺利进行,那么我认为卢曼卡片盒笔记法非常值得借鉴。👨🏻‍🏫🎓

首先简单回顾卢曼卡片盒笔记法:它是一种由研究兴趣驱动的个人笔记管理流程,以卡片笔记为基本单元,没有自上而下的分类管理,重在建立想法之间的有机关联。利用此方法,可以把日常学习和研究中零散的想法心得沉淀为卡片笔记,并通过反复回顾对比建立相互关联,自下而上地“生长”出一张笔记之网。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使用者甚至有可能与卡片盒中的笔记线索发生“对话交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