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分享中,我谈到个人笔记管理的一项重要原则:“加法” 和 “减法” 并用,并描述了其背后的负反馈系统原理。
网友看到后留言说:“开或关都可以理解,关键是这个自动怎么搞?”
我当时回复,“我正在研究自动统计的方法,用数学工具把一些小而明确的成果自动汇总起来,统计 ‘存水量’ ”。但这种处理方式过于复杂,所以今天打算换个思路,直接谈个人笔记管理的另一项重要原则:善待大脑中的 “预测助手”
阅读全文…最近偶尔有网友通过公众号文章找到我,求问个人笔记管理的 “成功案例”。我常常直接打开腾讯会议,恨不能把心得体会一股脑分享完,然而每每发现:自己讲了很多,对方 Get 到的有限 🤔
后来我意识到,一些在个人笔记管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原则,在做在线交流分享时被我忽略了——其中之一就是 “加法” 与 “减法” 并用 (简称: 加减并用)
阅读全文…最近反复谈到卡片笔记工作流的实现要点,今天对这个话题稍微展开一下:
◈ 为什么要记笔记?
希望提高个人创作效率
◈ 什么样的创作?
阅读全文…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情(自制中文输入法,数据格式转换脚本,自由职业者如何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创造价值/收入等)
上次分享 探讨了卢曼卡片盒背后的 “角色分工”,并站在个人创作者的视角上描述了一种典型的角色分工:以卡片笔记作为 “食材” 和 “调味料”,以卡片盒作为 “原料仓库”、“菜谱经验库” 和 “实验平台”,创作者自己扮演 “厨师” 不断制作推陈出新的 “饭菜”———文章作品 😃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只是无数可行的角色分工中的一种,或者说是我结合自身创作经历最容易联想到的一种。对于复习备考、教学科研类工作、团队协作项目乃至我从未接触过的工作类型,也许会有更合适的角色分工。
无论具体工作类型如何,我相信它们都包含一定的创造性思维成分———比如说:在自己头脑中建立起灵活可靠的 “脑回路”、在教学实践中设计出启发思考和参与的活动、在学术社区中发表一种新颖的思维模型或解释框架等等。
接下来开始介绍卢曼卡片盒的操作原则,介绍这些原则可能是最具挑战性的部分,因为我自己仍处在创作内容连载的过程中,如果我的总结与实际情况不符,就会出现问题:
阅读全文…我正在尝试一种“去中心化”兴趣连接方式(基于电子邮件服务),只要用普通的个人电子邮箱外加免费的邮箱管理工具就可以实现 🤓
这是我借助 Delta.Chat 邮箱管理工具发给读者的一条公告信息,简单介绍了为什么需要这种“非常规”的连接方式,以及它的基本工作原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