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个人笔记管理
最近几天,我成功走通了一套个人笔记工作流程。
虽然其背后的思考模型早在 2013 年 12 月前后就已形成雏形,但直到最近我才找到简单易行的工具和操作方法实现它。
今天,我想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大家 😄
有人可能会疑惑: 直接介绍工作流程就好,为什么要扯上 11 年前的想法呢? 这是因为我有一个基本假设,只有当你的实际需求和我非常接近时,我才容易传递有价值的信息给你。即使我的表达不够清晰,用词不够规范,你也能凭直觉猜到背后的意思。
能否简单概括此工作流程?
简单说,这个工作流程主要面向自由学习者,探索发现爱好者,数字档案资料管理者和网络编辑出版人士,它力求用少而直观的操作捕捉日常想法及其上下文,形成颗粒感明显且易于导航的笔记与相关素材库存,并用可视化手段把它们陈列在屏幕上,以便提高学习、复习、创作和资料管理效率。
用 Obsidian Canvas 呈现目标框架
阅读全文…上则分享中谈到:为妥善管理笔记卡片,需要为它们 分配可靠的“定居地”。然而,如果仅仅把笔记卡片散乱堆放在卡片盒中,显然远远达不到 “随叫随到,随心取用” 的效果,这就引出另一项经验:设法捕捉 “注意力的足迹”。
什么是“注意力的足迹”?这是我在长期个人笔记管理实验中逐渐观察到的现象,简单概括:『如果搞定 / 想通一件事的过程无法 “一蹴而就”,那么必定会留下“注意力足迹”』为什么呢?下面详细解说。
阅读全文…前 3 篇内容简单介绍了我在撰写、回看和串联卡片笔记时的一些实操经验和管理原则。
对于刚开始建立个人笔记系统的人来说,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原则:为所有长期保存的卡片分配单一、稳定和可靠的 “定居地”
所谓定居地,是指像 “家” 一样安全、舒适和带来归属感的地方。比如我最近用 FSNotes 存放所有亲手编写的笔记卡片,它相当于 “原始手稿” 的 “最终归属”
阅读全文…上篇分享谈到:为减轻脑内 “预测助手” 的负担,不仅要写出想法本身,还要补充想法发生的时间、关键人物、前因后果等 “上下文信息”
其实,上下文信息还有更重要的作用:在它的辅助下,我们更容易为笔记卡片建立起有机关联 (缺乏关联的笔记卡片很可能长期保持离散和碎片化的状态,无法被充分利用)
上下文信息听起来太抽象,我一直在寻找直观易懂的解释。这一次,我用乐高积木块来作类比:
阅读全文…上次分享中,我谈到个人笔记管理的一项重要原则:“加法” 和 “减法” 并用,并描述了其背后的负反馈系统原理。
网友看到后留言说:“开或关都可以理解,关键是这个自动怎么搞?”
我当时回复,“我正在研究自动统计的方法,用数学工具把一些小而明确的成果自动汇总起来,统计 ‘存水量’ ”。但这种处理方式过于复杂,所以今天打算换个思路,直接谈个人笔记管理的另一项重要原则:善待大脑中的 “预测助手”
阅读全文…